2023-01-090次浏览来源:网络
(中国发布丨“立案难”成历史、户口迁移放开……这些政法改革成效你享受到了吗)
中国网4月22日讯中宣部22日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政法改革举措与成效。
“立案难”已成历史
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法院积极推进司法改革。着力破解影响司法公正的难点堵点。据初步统计,全国法院目前能做到超过95.7%的案件当场立案,长期困扰群众的“立案难”问题已成为历史。
针对生效判决“执行难”问题,2016年-2019年,最高法院开展攻坚行动,建成了网络查控系统,完善联合惩戒体系。攻克了一批难案和积案,执结案件数和执行到位的金额分别增长105%和71%。
加强执行活动的监督管理,解决了消极执行、选择执行和乱执行的现象。推行网络司法拍卖,让财产变现变得透明高效,大大压缩权力寻租空间,司法拍卖由过去的高投诉变成了现在的零投诉。
完善公正高效的诉讼制度。先后开展了刑事诉讼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改革试点,民事诉讼繁简分流改革试点,推动案件繁简分流、轻重分离、快慢分道。目前全国法院受理的案件数已由2012年的1300万余件增长到去年的3300万余件。
目前,正在开展四级法院审级职能定位,主要目的是优化四级法院的审级职能。积极推进以审判为中心刑事诉讼制度改革,严格落实罪刑法定、证据裁判、疑罪从无的原则,从制度上保证有罪的人受到公正审判,无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案件经得起历史检验。
优化司法权力的运行机制。全面推行法官员额制人员分类管理改革,从原有21万余名审判人员中,严格遴选12.7万余名法官,为法官配备一定数量的辅助人员,让法官聚焦审判的核心事务,其他事务性工作交由辅助人员办理。
积极推行司法责任制改革,落实让审理者裁判、让裁判者负责,一般案件由合议庭或者独任制法官直接定案并终身负责,同时发挥庭长、院长的监督管理作用,加强对重大、疑难、复杂等四类案件的监督管理,让办案和监督全程留痕、全程可溯,确保“放权不放任”。
中西部地区除省会外基本实现城镇落户零门槛
党的十八大以来,公安部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2014年以来,全国有1.3亿农业转移人口成为城镇居民,全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由2013年的35.93%提高到2021年的46.7%,户口迁移政策普遍放开放宽,中西部地区除省会(首府)市外,基本实现了城镇落户零门槛。
东部地区除少数超大、特大城市外,进一步放宽了落户条件,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更加便捷。居住证制度实现全覆盖,全国共发放居住证超过1.3亿张,以居住证为载体,与居住年限等条件相挂钩的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进一步健全。
聚焦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5项户口迁移和开具户籍类证明“跨省通办”,申办出入境证件“只跑一次”和“全国通办”全面落地。累计办理户口迁移和开具户籍类证明“跨省通办”业务51万余笔,累计签发出入境证件、签注2.6亿多本(张、枚),98.5%的群众只跑一次即可完成出入境证件办证手续,91%的群众完成现场申办出入境证件手续不到30分钟。推动公安服务政务事项在公安部“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实现全程网办,仅互联网交管服务就惠及35亿人次。
着眼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推出服务长三角航运枢纽建设10项措施,服务航运企业发展16项新举措,服务人才引进系列措施,实施“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人员出入境便利安排,在全国范围内复制推广试点成熟的移民出入境便利政策措施,主动对接京津冀、长三角、海南自贸港、粤港澳大湾区等地建设发展需要,深化移民和出入境管理改革创新,促进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
18类业务身份证一证即办累计减少办事材料30多亿份
党的十八大以来,公安机关先后推出了127项交管便民利企改革措施,涉及车辆登记、驾驶证管理、交通事故处理以及互联网服务等方面。
公安机关推进减证快办,实行18类业务持身份证一证即办,累计为群众减少办事材料30多亿份。全面推行车驾管业务“一窗办”“自助办”,推行购车、选号、登记“一站式”服务,交管窗口服务便利化水平不断提升。
推行异地可办,驾驶证“全国通考”,机动车“全国通检”,二手车全国异地交易登记等改革措施全面落地。1亿多群众享受到跨省异地考试、车检、补换证等便利,减少往返办事负担,更好适应人员、货物、车辆大流动新形势。
推动网上通办,推广应用全国统一交管互联网服务平台、“交管”手机APP,全面开通34项网上业务,交管网上用户超过4.5亿。全面推行驾驶证电子化,已发放电子驾驶证1.1亿个,为群众提供在线“亮证”“亮码”服务;全面推行检验标志电子化,向3.7亿车主发放电子检验标志,方便网上申领、查看、使用。会同保险部门推行网上定损理赔等事故处理模式,快速处理交通事故2410余万起,群众线上办事更加便捷。
基本完成刑事错案追责办案终身制绝对不是空话
最高人民检察院带领全国各级检察机关构建“谁办案谁负责、谁决定谁负责”运行机制。完善了司法责任制综合配套体系,让办案终身负责落到实处。
制定修改“四大检察”办案规则,明确了检察官、检察长、检委会的权力范围,以清单的方式督促检察人员在授权范围内履行职责。完善了司法责任认定和追究,以及检察官惩戒等一系列工作机制。努力使检察权关在笼子里。
2021年3月份,对2018年以来法院改判为无罪的246件刑事错案启动追责,对错误关押10年以上的22件案件进行挂牌督办。截至去年10月底,基本上完成了刑事错案追责。
最高检察院副检察长、二级大检察官杨春雷表示,同时,我们还有一系列加强检察权内部监督制约的机制。能够从源头上有效防止司法腐败,也能保证检察人员依法用权、公正履职、廉洁司法。同时,我们不断推广数据赋能检察职能,通过数据对比来创新监督模式,发现有些检察人员不公正履职甚至滥用职权的行为,依法处理。
总的来看,错案追责意义重大、成效明显。它给我们一个强烈的信号,就是“纠错不能止于国家赔偿,追责必须落到责任主体”,让大家知道有权必有责、办案终身制,绝对不是空话。促进检察人员进一步树立证据意识、程序意识。对“慵懒散乱”进行了专项治理。推动了有错必纠社会共识,司法公信力进一步得到提升。
“下一步,我们还要健全完善上下一体的司法责任追究体系,以倒逼的方式来惩戒这些违法乱纪甚至犯罪的检察工作人员,最终使他们对法律有敬畏、心存信仰,也知道权力与责任是共存的,防止检察权滥用和司法腐败问题的发生。”杨春雷说。
一站式诉讼服务体系建成
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二级大法官沈亮表示,这些年,人民法院主动适应群众多元解纷需求,建成了集约集成、在线融合、普惠均等的一站式多元纠纷解决和诉讼服务体系。
坚持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挺在前面,邀请调解、仲裁、公证等职能部门进驻法院,提供菜单式、集约式、一站式服务。近年来,最高法院已和全国总工会、全国工商联、银保监会、中小企业协会等11家单位建立了“总对总”在线调解机制,目前已经有6.3万个调解组织、26万名调解员进驻调解平台。当事人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纠纷解决方式。
推动实现了跨域立案全国覆盖,群众可以选择最近的法院接受立案材料,并及时移送给有管辖权法院办理,也可以直接在网上申请,实现了“异地受理”“无差别办理”。目前,全国法院已经建成超过1.3万个覆盖城乡跨域立案网点,做到了90%的申请30分钟内响应。
以人民法院在线服务平台为总入口,集成了在线调解、电子送达、委托鉴定等10个平台,实现打官司全流程“掌上办理”。全国法院2021年在线调解纠纷突破1000万件,平均每分钟就有51件纠纷成功化解在诉前,诉前调解平均办理时长为17天,比诉讼少39天。完善分调裁审机制,在全国法院诉讼服务中心全部设立速裁工作室,设立330个邮政集约送达中心,主要城市实现法律文书“次日达”。公平正义“提速”,显著降低了群众和企业解决纠纷的成本。
在全国739个法院提供24小时诉讼服务,依托热线实现诉讼事务“一号通办”,日均接听群众来电2.1万次,群众满意度达到96%。北京、天津、上海、重庆等法院“夜间法庭”解决超大城市上班族诉讼不便等问题。
坚持送法下乡,推动人民法院调解平台进乡村、进社区、进网格。8429个人民法庭入驻,多个基层治理单位对接,加强巡回审判,让马背法庭、车载法庭深入基层,就地立案、调解、审判、督促履行。今年,还将在全国打造一批“枫桥式人民法庭”,全面提升基层司法能力。
(编辑:董小迪)
中国发布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和图片来源于互联网,经本站整理和编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交流和学习之目的,不做商用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若有来源标注存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网站管理员,将于第一时间整改处理。管理员邮箱:y569#qq.com(#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