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2-170次浏览来源:网络
(新闻周刊丨独立是门必修课,熬夜是首励志歌!三个青岛女孩海外追梦,演绎别样留学生活)
文/半岛全媒体记者高芳实习生辛巧张津硕图/受访者提供(署名除外)
6月25日下午,山东省2022年夏季高考分数线公布。社交平台上,无数学子得知自己的成绩后,喜悦溢出屏幕。跨过高考这一关,他们即将奔赴自己的诗与远方。
未来很长,世界很大,条条大路能通罗马。
在全省近60万名夏季高考考生之外,还有一些人,选择了出国留学深造。根据教育部发布的数据,2009年至2019年,我国出国留学人数总数为70.35万人。
时代变迁,当撕下“镀金”等一众标签,如今,留学目的更为多样化:想要打开眼界,汲取多样文化,体味不同国家的风土人情;想要厚积人生阅历,丰富人生经历,更快速成长;希望拓宽升学通道,体验不同的教育模式,以更好的姿态回归故土……
当留学不只为了学习,怀抱着多样态度的留学生展示出更为洒脱的自我。正如那句话所说,留学是一艘船,沿途是辽阔海天的风景,归程是胸怀五洲的辽阔。
视觉中国供图
留学,一次磨砺之旅
书山有路,学海无涯,芸芸学子都会选择一条属于自己的求学路,登高行远,在现实和梦想中追寻未来,在挫折和坚守中磨砺成长,哪怕“象牙塔”如“宁古塔”,成就的终是自己无悔的青春,收获的是一览众山小的人生阅历。
张睿和王睿亦在其中。2019年夏天,她们像两只年轻的海燕,先后从青岛出发,展翅远渡异国他乡,一个飞抵南纬37度50分、东经144度58分的澳大利亚第二大城市墨尔本,一个落脚北纬33度41分,西经117度47分的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欧文市,如今已然三年。
重大的人生决定
2018年,就读青岛二中分校的张睿和青岛九中的王睿,两个就读于不同学校、素昧平生的高二女生,做了一个一致的人生决定——出国留学。
张睿萌生出国留学的念头,缘起于她高二暑假里参加了学校组织的一次出国游学。在芬兰的一所学校里,张睿学习了三周,第一次零距离感受国外教育,处处都是新鲜新奇。
“教学方式挺有意思,课堂上经常进行对话式交流,有点像聊天儿;学校里开了好几门语言课;课外活动很多,可以打棒球、滑雪……那个校园环境一下子吸引住了我,我想出去看看世界。”回国后,张睿慎重地向父母提出了自己的未来打算。
与张睿顺理成章的经过不同,王睿出国留学的想法就像突然迸射出来的火星子,源于一次赌气。
张睿
在敏感的青春期里,王睿和父母的争吵到了剑拔弩张的地步,“我爸妈学历都挺高的,我高中在级部都是前五名的成绩,但是他们对我的能力还是不认可。尤其是我妈,我做一个决定的时候,她总是像审判我似的,给我讲她算出来的最优解,像个冷冰冰的机器。”王睿想逃离这种让她喘不过气来的氛围,一次和妈妈的争吵中,王睿大声喊道:“我要出国上学!”那时,正值高二学期寒假。
妈妈听到这句话,突然停止了唠叨,沉默了一会儿,问:“你知道出国以后很难吗?什么事都要靠自己。”
“我自己能行。”王睿毫不犹豫地回答。
仅仅用了10分钟,家庭会议就同意了王睿这个重大的人生决定。或许父母早有预料,这个处处宣扬“我能行”的小姑娘,像一只总是冲撞围栏的小鹿,她不喜欢被优渥地圈养,她需要更广阔的草原去释放那股天不怕地不怕的劲头儿。
王睿
“独立”是门必修课
落地第一天,外出购物的张睿迷路了;王睿期待的包裹失踪了,她每天给客服打两三个电话,“觉得自己的英语疯狂进步,口语表达能力直线上升”。
11个小时,青岛直飞墨尔本,张睿最清晰的记忆是:“坐得我屁股疼。”
19岁的张睿,从小到大第一次只身一人,完成了在异国学府的报到。父母在国内忙工作都脱不开身,只能联系在当地定居的一个亲戚,委托他去机场接了张睿,再送到提前联系好的学生公寓。
从炎炎夏日的北半球飞到簌簌寒冬的南半球,虽然早有思想和物质准备,但还是让张睿吃了一个下马威——“风大得能把人刮跑。”此后的日子里,张睿慢慢地领教了当地独特的气候,“早晨特别冷,中午特别热,一天里温差能达到20多摄氏度。走在大街上,有时候会看到路人下身穿着短裤,上身穿着羽绒服,那是因为气温骤降后,短裤还没来得及换呢。”
张睿拍摄的墨尔本
张睿就读的RMIT大学没有学生宿舍,学生都只能住在校外的学生公寓,好在距离并不远。到墨尔本的第一天,距离开学还有10天时间,张睿把行李放进房间,就急不可耐地去瞧瞧这座在电脑里浏览了不知多少遍的澳大利亚第二大城市。她需要尽快熟悉周围的环境。
跟着导航找到超市,她尝试着采购一些日用品和食品。虽然雅思分数并不低,但那时的张睿在口语交流上还是有些紧张,结账时面对售货员的询问,不敢张口,只是用点头、摇头还有微笑来回应。从超市回公寓的路上,张睿迷路了。
张睿拍摄的墨尔本
异国的建筑一栋挨着一栋,在一处十字路口,张睿拐错了,一时有些慌乱,但她很快镇定下来,想到了脱困的办法:遇到中国人模样的面孔,就上去问路。“他乡遇故知”,在一个陌生的国度里,她深切体会到这句话带来的感动,足以让泪花充盈眼眶。在这些不认识的同胞帮助下,张睿顺利回到了公寓。
墨尔本的学生公寓有前台,提供开锁、修理等生活服务,但不会像国内大学宿舍的管理员那样定期查房或者管理内务,公寓里住的学生都来自附近不同的大学。
张睿拍摄的墨尔本
“Wearepartofcity(我们是城市的一部分)”,正如RMIT大学的宣传语所说,张睿所在的City校区是RMIT大学最大的一个校区,其标志性建筑自然成为墨尔本市中心的一道风景线。“比如位于街角的22号楼,这座建筑历史悠久,最初是在1912年建造的缝纫机公司,因为头上有点绿,被我们叫作‘白菜楼’。它也是墨尔本独特的地标之一。”充满设计感的建筑透射着浓郁的艺术气息,让张睿叹服,“RMIT大学的建筑设计专业是世界顶级的,几乎每一栋教学楼都是建筑系学生值得研究的样板。”
张睿学校的白菜楼(资料图)
经过一段时间的“城市探索”,张睿快速融入了异域的环境。后来,每当有中国留学生到达墨尔本,张睿都会带他们出去熟悉环境,去超市采购,俨然一副“导游”模样。
和张睿一样,王睿也是一个人前往陌生的国度。虽然这不是她的第一次独自出国——上初中那年,她就曾独自去日本旅游。
坐了12个小时飞机落地洛杉矶,再从洛杉矶打车,车行一小时到达加利福尼亚州的欧文市,王睿都是一个人。“下了飞机出海关时,碰巧前后都是我们学校的留学生,所以当时没觉得很害怕,反而一想到要见到新学校,还有点小兴奋。”彼时的王睿就像出了笼子的小鸟,拍拍翅膀随时准备冲向云霄。
可是刚到大洋彼岸不久发生的几件事,让王睿意识到了现实的冷酷:什么事情都要自己做,不是嘴上说说那么简单。
王睿自制火锅,可以缓解思乡。
先是家里给她寄了一个大包裹,都是生活必需品,可是左等右等,快递就是不到。每次打电话一问,客服说早就送到了。最终,她凭借快递员当初拍下的照片寻找蛛丝马迹,在隔壁楼找到了自己被送错地方的包裹。
还有一次,一个朋友远道而来,入住附近一间民宿。晚上几人兴尽而归,回到住处时,发现房间里亮着灯。一开始几人只是疑惑,难道出门时忘关灯了?后来让人惊悚的事情出现,朋友洗完澡神色紧张地冲出来,说在垃圾桶里发现了一些黑色絮状物。几人一探查,又发现主卧的桌子上莫名其妙多了一双鞋套,打开衣柜顶部活动的门板时,同样的黑色絮状物从天花板飘了下来。几个人大惊失色,直冒冷汗,王睿连忙打电话报警。结果让人大跌眼镜,原来是房东找人修空调忘记提前告知,那黑色絮状物其实是天花板里的积灰。
王睿虽然心有余悸,但也让她感受到独立从容地处理问题有多么重要。“独立”,这一课包含的内容太多了……
中午,王睿在校园的长凳上吃顿简餐,准备继续上课。
自信,相同的收获
这边,老师热情地鼓励张睿勇敢发问,很开心地帮她解决问题。那边,王睿痛苦地从视频网站上找来课程边学边做题,努力弥补课堂上的缺失……
“对年轻人来说,吃的基本不会不适应。”每天中午,张睿会在学校附近的小餐馆吃饭,中餐馆以粤菜为主,因为当地中国南方留学生比较多,此外还有韩国料理和日本料理可选择。“最开心的是可以买到自己喜欢的奶茶。”可以佐证的是,张睿的微信铃声就是一款奶茶的宣传主题曲,“晚上多是自己在宿舍做饭,从超市买些半成品,比如肉排、面包和意面,简单加工一下。”
“最大的不适应是课堂上,一是英语听和说的能力还不是很顺畅,再就是教学方式上,会有一些差异。”让张睿感激的是老师都非常热情,“他们总是在课堂上强调:不要害怕犯错。鼓励你勇敢发问,很开心地帮你解决问题。”
张睿所在学校的教室一角
“我所学的专业,一个学期的成绩由4个作业组成,每个作业占比20%到30%不等,大部分作业需要在平时完成并获得分数,而不是在期末凭一张考卷获得成绩。”对于中外教学的差异,张睿举了一个例子,“比如英语课,会有演讲、小组排情景剧、游戏、教学楼里采访一个人做成视频等等,各种形式的作业。还有一些课程注重激发创新思维,比如设计课,会让我从一堆材料中挑选出符合想法的东西,并融入自己的作品,例如用一张纸做一个立体模型。”
球星科比生前有一句经典发问:“你见过凌晨四点的洛杉矶吗?”
王睿说,科比见过,她也经常见到。提前一年修完180分的大学学分,王睿今年考上了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生,就读应用数学和应用分析双专业。不久的将来,她将以精算师或者数据分析师的身份,从事投行、私人证券等行业。
王睿收到的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生录取通知。
光环的背后是无数个苦读的夜晚:作息完全被打乱,经常凌晨三四点睡觉,早晨八九点起床。留学三年,她都是成绩排名前十的“荣誉学生”。“荣誉学生英文是Honorstudent,类似于像国内我们经常称呼的‘三好学生’。”王睿解释道。
大二那年,一门《抽象分析》课让王睿印象颇深。授课的是一位俄罗斯教授,有浓重的口音,板书也让人难以辨识,学得一头雾水的王睿期中考试成绩很差,眼看这门课得不到A等,这对她日后申研极为不利。痛苦绝望的她告诉自己:不行,焦虑没有用,该拿出点行动了。
王睿深夜学习。
“我从视频网站上找了一整套课程,从第一个视频开始,边学边做题,一点点把这个‘硬骨头’啃了下来。”王睿成功地拿到了A。“中国老师恨不得把知识点掰碎了塞给你,但是外国老师一般不会,如果课堂上你没有学好,就需要自己找各种途径学习。”
留学期间,王睿也遇到了一位恩师。在大一的一门基础数学课上,有一个脾气古怪、一丝不苟的老教授死活不同意给她的最终成绩,让她离A只有0.3分之“遥”。王睿心里虽然无奈,但还是敬重这位终身教授的专业素养和授课能力,于是给他发了一封感谢邮件。
两年后,王睿在申请研究生时向这位教授发邮件,希望他能为自己写一封推荐信。本来只是不报希望的一问,没想到等来了教授长长的回复。教授在他一丝不苟的文辞中说:他对王睿这位勤奋的中国女孩印象深刻,那年学期结束后,王睿是班级里唯一给他发感谢信的学生,让他看到“一个眼里闪烁着求学光芒的勤奋女孩”。
王睿所上的课程
王睿非常感动,没想到在这样一所师生比高达1:200的学府里,平平无奇的她能被这位德高望重的教授记住。
加州大学欧文分校是一所世界著名的公立研究型大学,被誉为“公立常春藤”,此前,很多人听到王睿在加州大学欧文分校学习数学专业时,都忍不住夸赞一声“厉害”。其实,数学专业不是王睿喜欢的,她和张睿巧合的是,都是从小学习绘画。
“从5岁就开始画画,后来转学数学专业,纯粹是觉得数学有用,算是一门万金油专业吧。”上高中时王睿的数学没有物理和语文好,但在决定出国留学时,“我当时想,如果数学这么难的专业我都能学下来,那以后还有什么挑战是我克服不了的?”王睿认为自己留学三年最大的收获是变得自信,这与远在澳大利亚的张睿又一次不谋而合,“只要你有勇气开始第一步,只要你想做,就一定能达到目标。”
王睿喜欢画画。
求学之外的小插曲
疫情,就像每一次考试,是每个留学生无法逃避的现实问题。两个女孩,在异国他乡也通过了各自人生中的小考验……
“疫情期间,我最大的窘境就是抢不到卫生纸。”张睿回忆,2020年刚发生疫情的时候,澳大利亚当地人也有过一阵恐慌,超市里人们都在抢购生活物资,卫生纸经常断货。“好在我事先向公寓前台要了一些囤货,但是过了一段时间,还是差点不够用,最后连厨房用纸都拿来当卫生纸用了。”
那段时间,学校为安抚学生们的情绪,专门开设了心理课。“老师在课堂上让我们每人讲一件开心的事,分享给大家。”同学们讲的都是生活中的小事:有人说,跟朋友出去玩很开心;有人说,今天是自己的生日很开心;有人说,今天吃到好吃的,很高兴。在你一言我一语的分享中,张睿感觉课堂氛围一下子变得温暖起来。
“事情都有对立性,不要总是想伤心难过的事情,要去想开心的事情,哪怕是一件小事。”老师最后的总结,让张睿很受启发。
视觉中国供图
“我学会了抢特价机票。”王睿笑言。2020年疫情爆发后,美国学校开始上网课,很多留学生都在计划着回国,“平时洛杉矶到青岛一张机票就五千多块,那段时间涨到了四万以上。”王睿加入了各种抢票微信群,通过各种渠道获取便宜机票的信息,最终抢到了一张9000多元的回国机票。
3年里,王睿回国3次。出国以后才发觉,原来和家人见一面的机会竟如此难得,而在假期、防疫政策、机票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下,一年回一次家又实在太奢侈了。
留学结束后,会不会回国?“回国。”两个女孩给出了一致的回答。
王睿打算研究生学习结束后,在美国工作两三年积累经验,“这样回国后就业更有把握。还是国内舒服放松,我在家上网课那段时间天天吃好喝好,连皮肤都变好了。”哥伦比亚大学9月份就要开学,回国要隔离一个月的时间,这个暑假王睿将留在美国准备学业。
“本科毕业我要继续留在澳大利亚读研,想学得深入一些。”生活中的张睿有些腼腆,不善言辞,但是微信签名却暴露了女孩藏着一个大大的梦想:“虽然我无法环游世界,但我可以翱翔宇宙。”
视觉中国供图
“疫”路求学
Sabrina是在疫情蔓延全球后,坚持申请美本留学的一名青岛女生,如今,她已经顺利度过大一适应期。
去年8月中旬,Sabrina扺达美国田纳西州纳什维尔市,开启了在范德堡大学的求学生涯。只身一人,远离故乡,疫情又给学习和生活增添了诸多的不确定性,回望这一年,Sabrina感觉困难和压力无处不在,有些只要下功夫就能克服,有些即便下足了功夫,一时也看不到效果。除了努力,就是熬!用心熬,用力熬,熬过了,回头看,处处都是小惊喜。熬的时间越长,不确定性越大,惊喜就来得越强烈——
“诚信”期末考
美国大学特别看重学术诚信,小到演讲PPT上的照片引用,大到阶段性考试和论文引用,都有着极其严格的诚信要求。
一入学,我们大一新生就签署了“学术荣誉准则(academichonorcode)”。“学术诚信代表的不只是个人,更是群体的道德品行。我们学校的声誉正是靠着一届届在校生、毕业生的出色表现积累起来的,而未来外界将如何评价我们学校,靠的是你们。”校长在开学前第一场迎新会上这样讲道。
实际上,基于这个学术荣誉准则,教授和助教给予了我们无限的信任,这一点在考试环节尤为明显。
今年1月,受美国疫情影响,学校延期开学一周,与此同时,中国驻美使领馆更新了回国政策,要求提前一周在出发地进行核酸检测。掐头去尾,压缩了我的回国准备时间,同时造成了期末考试和起飞前一周检测的时间冲突。我本学期选修的五门课中,有三门评测方式为汇报和论文,剩余两门为笔试,必须参加期末诊断。为了不浪费早前订好的机票,我决定另辟蹊径:申请提前考试提前离校。
依我早前在国内读书的经验,这个想法近乎“异想天开”,但我还是决定试一试。这两年遇到拿不准的事,大大小小的也不少了,“只要有一线希望就不能放弃”好像已经成了一种下意识。于是,我向两门考试科目的授课教授申请提前7到10天完成期末考试。
整个过程出乎意料的顺利,两位教授都毫不犹豫地答应了我的请求,而我也因此体验了一次独特的期末考试模式——单人单考场无监考考试。
我的考题和同学们即将拿到的期末试题一致,教授们除了口头提醒我不要透露考试内容,便没提及其他,甚至允许我将手机和复习材料放在一旁。就这样,教授在办公室工作,我一个人在隔壁的教室完成了考试。考试期间,教授仅进来询问一次做题进度。
教授的开明和信任令我意外,也让我感动。他们选择相信,我必做到诚信。这种感觉非常美妙。
除夕夜,Sabrina和几位大一新生一起迎新年,大家在宿舍楼厨房自制年夜饭。
学术版“打地鼠”
美国大学前两年为通识教育,学生不必敲定专业,可根据个人兴趣和特长选课。我入学时申请的是社会学专业,但经过一年学习,对数学、经济以及东亚文化研究更感兴趣,所以最终专业方向,我想半年后再定。
大一是我的适应期,选课时我给自己留了点余地,第一学期4门,第二学期5门。因为入学前曾看过一篇文章谈“美国压力最大大学排行榜”,我们大学排在第七,前六名是清一色的常春藤盟校。
入学后,我算是切身感受到了学期中的工作量之大。从开学第二周到期末,考试、小组项目、大论文、小反思、个人汇报交替出现,时常让我应接不暇,上演学术版“打地鼠”,却又每一个都不敢忽视,因为都纳入学期成绩考核。
记得最夸张的一个周,我周三要交一篇论文,周四有两场大考,周五有两个汇报,周日要交一篇研究性报告。那周可谓焦头烂额,基本每天在图书馆忙活到凌晨。好在这不是常态,一般只会在临近期末时出现。
期末阶段,图书馆座位格外紧俏。每一个图书馆几乎是座无虚席,但都很安静。我很喜欢我们大学图书馆的设置和氛围,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要,可以选择小隔间独自学习,也可以在大房间和课友一起做项目。凌晨两点时感觉不到已是下半夜,因为图书馆里依然有很多人在学习,通宵达旦的也不少。
Sabrina学校的图书馆外景
舍友“阳”了
疫情是留学生绕不过去的坎儿,世界各地都一样。
美国大学疫情管控不像国内这么严格,即使在今年1月份新冠病毒变异株奥密克戎最猖獗时,我们也正常上课,部分美国学生甚至连口罩也不戴。
但我们中国留学生的防疫意识还是更强一些,大多数人都养成了出入公共场合戴口罩的习惯。即便如此,寒假期间我们一起去迈阿密旅游的小伙伴,5个还是“阳”了3个。
我的舍友,是一位来自四川的小伙伴,寒假期间她前往洛杉矶游玩,回程路上就开始发烧。她买来核酸自测条一测,果然“阳”了。回到学校,我帮她把被褥收拾妥当,她直接到学校一栋专门的宿舍楼进行集中隔离了。这是学校的防疫规定。而所谓的集中隔离,也就是住在那儿,自测体温,自行观察,核心目的是避免在宿舍内感染舍友。集中隔离五天后,她症状没有加重,于是就搬回宿舍与我同住了。当然,按当地政策管理要求,回到宿舍后,前五天她依然要戴口罩。
这对我是一个不小的考验。在理性防疫和舍友情义间有些犹疑,一方面担心自己被感染而影响暑假回国,一方面又不想因害怕感染而让舍友感到孤独无助。于是,最初那几天,我俩晚上睡觉都戴着口罩。同舟共济,共同面对,一起走过。
凌晨,同学们在地下室等待龙卷风过境。
29天回国路
回家的路一波三折,一言难尽。其实,两个核心条件就是:我要有一个健康蓝码和一张回国机票。
蓝码的申请条件是,在航班始发城市,一周内在指定时间、指定地点做四次核酸和抗原检测,最后在指定时间内将全部检测结果提交大使馆,审核通过就能拿到蓝码。全过程任何细小环节都不容闪失。
机票必须是美国直飞中国内地的,不能在第三国和我国的港澳台地区转机。同时还要满足三个看上去压根不是事儿的条件:
一是你能买得到机票;
二是你凭这张票能登上飞机;
三是这架飞机能正常起飞。
这三个条件看上去不难吧?可是这三个条件同时具备,其间依然有很多变数。我本人就在机票的第二个条件上遭遇了近乎“致命”的变数。
回国机票,我寒假开始前就预订好了,价格满意,时间合适。可是,寒假结束时,校方决定本学期开学时间和放假时间都推迟一周。怎么办?还想回国的话,我就得重新买一张机票,可那时机票价格已经涨到了三万多元人民币,而原来的机票才一万元出头。无奈,我只能向任课教授申请提前一周考试。
5月2日下午5点左右,我完成最后一门考试,直接跑出去买了核酸自测条和抗原自测条以及消毒湿巾、一点吃的,回宿舍打包了两个行李箱。其他宿舍用品,我早前已送到校外朋友那儿寄存,因为学校要求暑假期间宿舍须清空。第二天一早,我拉着两个大箱子飞往旧金山。在那儿,我要在七天内完成四次核酸及抗原检测。
落地厦门,Sabrina在等待前往隔离酒店。
我预订的美国航班是从旧金山飞往上海,4月和5月上旬,因为上海疫情告急,航班被严格要求限座率不高于40%,而先前的售座率是75%,这意味着有35%的持票人要被“踢”出航班。我成了其中一个。
我一面回应着父母的关切和安抚,一面与航司进行各种邮件和电话沟通,期待争取到一个“候补”的机会。不过,我也隐隐感觉这是在做无用功,因为“候补”的概率比中彩票还难。
被“踢”之后,我面前有两个选择:一个是放弃回国,在旧金山玩七天后回学校,规划留在美国的三个月暑假生活。另一个就是继续坚持回国,这就要想方设法再买到一张国内航司的机票,按相应的管理要求必须是直飞,不允许第三国转机。但航班的熔断可能依然存在,无法避免。
幸运的是,父母在国内各种咨询打探,三天后终于帮我刷到一张5月16日洛杉矶飞厦门的机票。于是,5月9日,我又从旧金山飞到了洛杉矶。这次我有了同行的小伙伴,我们重新了解洛杉矶的检测政策,一路提心吊胆,加强防护,悬着的心终于在拿到蓝码的那一刻落地,顺利登机飞抵厦门。在厦门完成两周的集中隔离,5月31日,我终于飞抵家乡青岛。短暂的重逢过后,我仍将一人踏上他乡求学路。
机遇、挑战、未知,这些宏大且抽象的词语都在我18岁出门远行的生活中,以最真切、最具象的方式展现。走在这条艰难与希望并存的路上,我将见识更广阔的世界,认识更多的朋友,磨砺更好的自己,遇见更多的惊喜。感谢一路支持的家人朋友,也感谢自己的选择。一切才刚刚开始!道阻且长,行则将至!(本文据Sabrina口述整理)
>>创作者手记<<青春,奋斗的代名词
上周,拿到采访留学生的选题,我开始张罗采访对象,广撒网后两个帮忙的联系人反馈回信息,看到他们提供的采访人简讯,我有些傻眼:两个女孩同样是21岁的年纪,一个叫张睿,一个叫王睿。张睿,目前就读澳大利亚墨尔本RMIT大学CITY校区,学习数字传媒专业;王睿,目前刚从加州大学欧文分校数学专业提前毕业,考取了哥伦比亚大学的应用数学和应用分析双专业研究生。两个青岛女孩学习之外的特长都是绘画……
有过一瞬间的犹豫,要不要更换采访对象——怕人名相似,故事阅读起来容易串行。后来,我还是决定继续采访。也许,这戏剧性的一幕本就是生活常态,很多巧合如同平行时空突然出现的相交点。它在冥冥之中暗示着两个女孩正在经历的人生:“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块会是什么味道。”
未来是未知的,但当我们真心追寻梦想的时候,每一天都是缤纷的,因为每分每秒都是实现梦想的一部分。
视觉中国供图
发稿前夕,6月25日山东高考分数线出炉,社交平台上随便一刷,都是考生们看到自己分数后激动的表情,喜极而泣、兴奋尖叫、原地蹦高……喜悦已经溢出屏幕。此前,看到一个登顶热搜榜的视频:一名四川考生总分700分,数学和物理满分,网友们直呼:这是我做梦都不敢想的高考成绩。
对于经历了人生第一大考的青年人来说,梦想和远方,不光敢想,还触手可及。
我们的高考新闻策划整整延续一整月,在这个全国各大城市的气温都在争相直逼40摄氏度高温的6月里,有关高考、有关升学、有关前途的讨论也同样保持炙热的话题度,从《我在职校备战高考》到《留学,一次磨砺之旅》,我们看到了太多的青春面孔在追梦。
未来很长,世界很大,条条大路能通罗马。不管是高考生、职校生,还是留学生,勇敢追梦的身影都令人钦佩,每一次的向前奔赴都是一次化茧成蝶。
视觉中国供图
最近,我还“陷”进了东方甄选的直播间,新东方的老师们转型直播带货,夹杂英语和人生哲理的“文化”直播,迅速火出圈。其中“方脸老师”董宇辉以其金句频出的诙谐,更是引发新东方在线股价暴涨的“轰动”,网络上他有一段流传颇广的演讲:
“当你背单词的时候,阿拉斯加的鳕鱼正跃出水面;当你算数学题的时候,南太平洋的海鸥正掠过海岸;当你晚自习的时候,地球极圈的夜空正五彩斑斓。但少年,梦想你要亲自实现,世界你要亲自去看;未来可期,拼尽全力。当你为未来付出踏踏实实努力的时候,那些你觉得看不到的人,和遇不到的风景,都终将在你生命里出现。”
祝愿,每一个学海争渡的少男少女,不负韶华,以梦为马,在最美的年华抵达繁花盛开的彼岸天涯!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和图片来源于互联网,经本站整理和编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交流和学习之目的,不做商用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若有来源标注存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网站管理员,将于第一时间整改处理。管理员邮箱:y569#qq.com(#转@)